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贾文珲,尔一介商人之子,也配在此大言不惭!”
贾公子立刻闭口噤声,将脸颊涨得通红。
“本官说过,人人皆可畅所欲言,”
江永神情严肃地提醒道,“更何况新政牵涉各籍各业之利益,自当听取各行各户之意见,若只为士绅考虑而枉顾其他,岂不有失偏颇?还请这位贾公子直抒己见,为永纠偏扶正、指点迷津。”
然而不满之声仍是此起彼伏,“既为商贾,又何敢着丝绸、披裘衣?看来扰乱纲纪、颠覆名教者,正在尔辈!”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商人有僭越之处,士人便无?”
赵瞻轻蔑的声音从千人之诺诺中脱颖而出,“圣人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却有多少士绅勾通豪商,交赂遗、营赀产?圣人曰存天理、灭人欲,却有多少儒生竞奢斗巧,挟娼优、耽博弈?圣人云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纵观天下,何人不结党,何人不斥他人为党,何人不被劾为朋党?丧难之世,礼崩乐坏,纲常仪轨已然瓦解杳逝,不若用刑典、用明典、用重典!
不论所出何籍,只以所拥家产为抽税标准,如此才是至公之道!”
“恩师,这位便是赵瞻赵仲远,”
江永同身边的宋景迁小声耳语,“仲远是万历朝首辅赵涉川公的曾孙,学生同科状元赵略赵伯韬之弟。
咸嘉十四年河南大涝,伯韬因抗旨为百姓免赋而被逼自尽。
仲远因之愤懑,自此断绝仕进之念,只是束书牛角、周游各地,其学识见解远超一般士子。
学生与仲远常有书信往来,于政事中得其指点多矣。”
宋景迁点点头,未做任何评价。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孔孟之说传延近两千年,道为之固,德为之昌,国为之兴,民为之安。
个中精微深妙之处,尔等彻悟否?儒学启汉唐之盛,致宋元之治,帝王奉为圭臬,百姓引为绳则,其理千年不易,其学万载存真,岂是小子能够妄议的?”
“儒学岂是一成不变的?孔孟蹈仁取义而其言不用,荀子尊崇礼法而急近事功,董仲舒杂糅阴阳而神道设教,程朱辨析道义而发扬性理,陆王内求诸心而循道日用,及至今朝,则天下士子清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体,而先辞其末,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其嚼笔吮毫之一日,则外夷秣马厉兵之一日(注7),将来夷狄亡吾国,杀吾民,灭吾种,毁吾文,则中夏与儒学同归于尽也,”
赵瞻针锋相对,“再者,春秋战国之时礼崩乐坏,孔孟为复三代之治而首倡仁义,其行不容于时而言忤于君,虽不用于当时,却传之后世。
而后秦并天下,二世而亡,刘汉继之以兴,彼时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董仲舒改造儒学以安定治道。
及至宋时,则濂、洛、关、闽各学纷起,至于朱子而道学大成。
朱子推究宇宙天理以求人事,视三纲为天理之同行,五常为天理之件数,则君臣父子之分定矣——君之视臣,犹如父之视子,可无故辱之、挞之,诛之,而臣不可以须臾怨之、悖之、抗之。
由此观之,则儒学以察时事之弊而兴,以构学术正统而盛,以折身事君而固。
妻子背叛,对方是县里如日中天的副县长!一个离奇的梦境,让李胜平拥有了扭转局势的手段!即将被发配往全县最穷的乡镇!李胜平奋起反击!当他将对手踩在脚下的时候,这才发现,这一切不过只是冰山一角!斗争才刚刚开始!...
阴错阳差中,仕途无望的宋立海认识了神秘女子,从此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巅峰...
专栏古耽预收微臣诚惶诚恐求个收藏容棠看过一本书。书里的反派宿怀璟是天之骄子,美强惨的典型代表,复仇升级流高智商反派人设,可惜人物崩坏,不得善终。结果一朝穿越,容棠成了文中同名同姓早死的病秧...
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齐涛偷偷拍下照片,依靠这个底牌,他一路逆袭,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逐渐改变了态度...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天才中医凌游,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物的到来,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本想一生行医的他,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他明白了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道理,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从赤脚郎中,到执政一方,从懵懂青涩,到老成练达,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