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读。
诸葛亮作为季汉的丞相,军政大权一手抓,事必躬亲,每天还能保持大量的阅读,靠的就是一目十行,观其大略。
去掉所有的修饰,一切的修饰词、修饰句都是为了帮助你理解。
最高效的办法就是在自己的理解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去掉修饰。
做不到一目十行,就从一目三行开始,强迫大脑始终处于理解能力的临界点,这是锻炼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效率的好方法。
一本书里需要反复看的只有目录,一些不重要的知识点,要学会抓大放小,不要咬文嚼字,不要纠结某个字到底有几种写法。
如果你能按照刚才说的思路读完一本书,那么你大概能吸收全书内容的20。
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再多做一件事——记录,这个比例就能翻倍,达到40。
记录不是让你把书中的内容抄下来,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把大脑中闪过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用在意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甚至脑子里出现的画面都可以直接画下来。
如果实在懒得做笔记,也可以直接用录音软件录下来。
这些乱七八糟的笔记和录音,就是你读完一本书真正获得的东西。
如果你还能把这些东西整理成一篇文章,那么这本书你就吸收了80。
如果你的悟性足够高,能够跳出书本,做到跨学科、跨书的连接,那么这个比例就可以达到120。
正确的读书方式就是用功利性和可读性原则确定读什么,再用辩证怀疑的态度去观其大略,保持记录,保持输出,发散连接,触类旁通。
认知就像一棵树,每根树枝都是不同的学科,每片树叶都是不同的知识。
想要枝繁叶茂,直入云霄,阳光雨露必不可少,但一切的前提是你得有根。
辩证怀疑的读书态度就是树根。
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幼稚的人执着于对错,成熟的人分析利弊”
。
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是毫无底线、不择手段的代名词,其实它只是一种哲学上的思维方式,是让你换个角度更高效地分析问题。
这句话的原型是“你不能把一件事的道德判断和一件事的可行性分析混为一谈”
,它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而不是某个具体行为的指导思想。
从利弊的角度分析问题,能让人更理性、更客观地认识世界。
在很多时候,对错不仅不能成为你评判问题的标准,反而可能成为你认识事物的障碍,纠结对错没有任何意义。
从利弊的视角出发,很多事情会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做出理智的选择。
比如我们通常认为蜜蜂是益虫,蝗虫是害虫,伤害蜜蜂是错误的,消灭蝗虫是正确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但如果你抛开对错的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蜜蜂之所以被认为是好的,是因为人类可以获取蜜蜂辛苦采集的蜂蜜作为食物,这符合人类的利益;蝗虫之所以被认为是坏的,是因为它会破坏人类辛勤耕种的庄稼,不符合人类的利益。
总之,能为人类带来利益的就是益虫,是好的;会给人类带来损失的就是害虫,是坏的。
我们在讨论一切好坏对错的时候,本质上都是在讨论利益得失。
10个人欺负一个人是欺凌,100个人欺负一个人也是欺凌,但100个人欺负一个人,你可能会觉得这是正义。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被罗马教廷审判并软禁,这件事在当时被认为是正义的,因为正义的本质就是当下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当时地心说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毫无疑问,我们现在会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是正确的,但在那个时代,他确实是错误的,因为对错的标准会随着时间变化,这个标准取决于当时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和大多数人的利益。
我们现在普遍认为,正确的事情是指符合现在大多数人利益的事情,错误的事情是指不符合现在大多数人利益的事情。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永远不要和人争辩,因为争辩没有任何意义。
人们之所以会争吵,就是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但对错永远是主观的,只有利弊是客观的。
争辩就是企图用主观去影响客观,注定不会有结果。
就像两个明星的粉丝之间无休止的骂战,双方都拼命想要证明自己:()穷人的认知就是富人的财富来源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精神发疯文学,没有原型,没有原型,没有原型(讲三遍),请不要在评论区提真人哦。金手指奇大,cp沈天青。日六,防盗八十,上午十一点更新江繁星八岁时候看见律政电视剧里的帅哥美女环游世界谈恋爱...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
阴错阳差中,仕途无望的宋立海认识了神秘女子,从此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巅峰...
简介我叫江羽,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而且多少?九份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