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太宗嘉许他说:“卿能如此执法,朕还有什么可忧虑的。”
戴胄曾多次冒犯太宗,秉公执法,太宗全都听从了他的意见,天下冤狱渐少。
时下,人们常用“黑头不如红头,红头不如笔头,笔头不如口头”
这句话来讽刺社会上一些权大于法的现象。
有法不行,法就是一纸空文。
君王带头蔑视法律,各级官员就会上行下效。
到了最后,所谓法便沦落成替权贵服务、可有可无的工具,公平正义和社会秩序将荡然无存,国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10】清廉不是装出来的有人举报魏徵袒护亲属,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结果一无所获。
温彦博向太宗报告:“魏徵做事不注意规避嫌疑,虽内心无私,却也有所不妥。”
太宗让温彦博找魏徵谈话,告诫他“今后要远避嫌疑。”
一天,魏徵觐见,对太宗说:“臣听说君臣一体,应当以赤诚相待。
如果我们上上下下为了避免引起误会,就远离嫌疑不去做事,人人摆出一副清高廉洁的样子,那我们国家兴亡与否可就难说了。
您的教诲,臣不敢接受。”
太宗赶忙制止他:“我已后悔说这句话了。”
魏徵话风一转,诚恳的说:“臣有幸事奉陛下,愿您让臣做良臣,切勿使臣成忠臣。”
太宗诧异的问:“这有区别吗?”
魏徵答:“后稷、子契和皋陶,他们与君王齐心协力、共享荣华,是良臣;龙逄、比干与君王当面争论、身死国灭,是忠臣。”
太宗大悦,赏赐魏徵绢五百匹。
【1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岭南酋长冯盎、谈殿等人相互攻击,很久没有入朝参见,邻近各州多次举报冯盎造反。
由于距离遥远,无法查证真伪,太宗诏令大将蔺謩发动江、岭等地数十州兵力讨伐。
魏徵劝谏说:“中原刚刚平定,岭南瘴气弥漫,路途险远,不利于大军进驻。
况且冯盎造反并无实据,不宜草率出军。”
太宗问:“告发他的人络绎不绝,怎说并无实据?”
魏徵答:“冯盎如想造反,必会分兵把守险要地段,攻打掠夺附近州县。
现在告发他造反已有几年了,至今没见他率军出境,足以证明信息或许有误。”
“邻近各州怀疑他,陛下又不派使者去调查,他心里怕死,哪里还敢入朝。
如果您能委派一名大臣,向他表明朝廷诚意,他定会乐于免除灾祸,那就无须再劳烦军队了。”
太宗听了魏徵的话,派大臣李公掩携朝廷符节前往抚慰,冯盎大喜,立即让儿子冯智戴随李公掩回朝参见,以示忠心无贰!
太宗高兴的说:“魏徵让我派一介使者,岭南随即安定。
由此可见,一句谏言足以胜过十万大军!”
太宗问魏徵:“君王处事,什么是明、哪些为暗?”
魏徵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当年尧帝体察民情,所以有苗的恶行能够及时发现;舜帝广纳群言,因此共工、鲧、驩兜才不能逃脱罪责。
秦二世偏信赵高,梁武帝偏信朱异,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最终都身死国亡。
由此可见,君王若肯认真听取臣子意见,就会耳聪目明,不会受到他人蒙骗。”
太宗对侍臣说:“人们都说天子至高无上没有忌惮,朕却不这么想,上有皇天监视,下有群臣仰望,每日兢兢业业,都还担心所做之事不合皇天意图,不达人臣期望。”
魏徵说:“这实在是天下大治的要义,希望陛下慎终如始,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大唐气象
叶峰一踏上官梯就遇到两类险情一是多种危险的感情,二是各种惊险的官斗。叶峰三十六岁就被提拔为县教育局副局长,从报到那天起就被卷入这两种险情的惊涛骇浪中。他是草根出生,却有顽强的意志和搏击风浪的能力,他像一叶小舟在惊险莫测的宦海里沉浮出没,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步步高升。...
天才中医凌游,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物的到来,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本想一生行医的他,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他明白了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道理,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从赤脚郎中,到执政一方,从懵懂青涩,到老成练达,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林风因意外负伤从大学退学回村,当欺辱他的地痞从城里带回来一个漂亮女友羞辱他以后,林风竟在村里小河意外得到了古老传承,无相诀。自此以后,且看林风嬉戏花丛,逍遥都市!...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