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唐宋八大家之中的三苏也和王安石纠葛不清。
赵旋对于三苏的看法很简单,苏洵就是一个欺世盗名的小人,苏辙是中规中矩的官僚,苏轼则是绝世天才。
苏洵生长在富贵之家,从小游手好闲。
他的两个哥哥都中了进士,他却是屡考不中,好在自家家境富裕,又娶了个同样家境富裕也贤惠的妻子。
苏洵热衷于功名,但是水平有限屡考不中。
直到四十七岁时带着苏轼、苏辙两兄弟进京赶考才出现了转机。
在京城,苏洵也不知道走的什么门路,居然找机会去拜见了文坛大佬欧阳修。
在欧阳修的家里,苏洵拿着自己早就准备好的文章请欧阳修品鉴。
欧阳修见苏洵年纪也快五十岁的人了,还带着两个进士的孩子来求教,就安慰性质的说了句苏洵写的文章立意独特。
在苏洵自己的刻意渲染下,借着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大名,再加上自己的两个孩子苏轼、苏辙两兄弟都考中了进士,使得苏洵也名声鹊起了,以至于宋仁宗也知道了。
宋仁宗于是给还不是秀才的苏洵,特批了两次参加考试的机会,准备给苏洵一个职位,但是苏洵知道自己的水平,一次都没敢参加。
但是不管怎样,能说会道善于滥竽充数的苏洵却在文人圈里混的风生水起了。
据说苏洵和王安石的第一次见面就是在欧阳修的家里。
当时有人把苏洵的文章给王安石看,实在的王安石没给苏洵面子,说苏洵的文章纵横习气太重,“大抵兵谋、权利、机变之言”
。
苏洵是小人,于是就写了那篇收录在学生教材《古文观止》中的《辨奸论》。
文中骂王安石阴险毒辣,和正常人不一样,穿的是奴隶的破衣服,吃的是猪狗才吃的东西,蓬头垢发好像家里死了人似的。
更令人不齿的是,苏洵的这篇《辨奸论》写于王安石母亲去世的时候。
苏辙倒是中规中矩的官僚,他为人性格谨慎、稳健,最高也当到了朝廷的副宰相。
赵旋对他的研究不多,只记得他也评价李白说:“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
评价王安石说:“王介甫,小丈夫也。
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平民,不知其不可也。”
至于苏轼呢,他就是个天才!
美食、旅游,诗词歌赋什么都会,还什么都精通。
但是他思维的跳跃在文艺界那是如鱼得水,但是放在官场就多少有点不合适了。
王安石当政时,富家子弟苏轼不知民间疾苦,于是反对变法,结果被王安石贬;后来司马光当政了,他才看懂了民生的艰难,又反对司马光全面取缔王安石的变法,又被司马光贬。
当然,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苏轼还是一个率性真实的人。
王安石在1050年二十九岁时写了《登飞来峰》,诗中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在1084年四十七岁时写了《题西林壁》,诗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两人都是文坛大家,两首诗的意境也差不多,不过一个是站在高处眺望大地苍生,一个是身在山谷欣赏溪水幽林罢了。
苏东坡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就是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发生时,王安石已经在三年前辞去宰相之位到江宁当普通人了。
诗案发生后,守旧派除了苏辙,没有人用心去搭救苏轼。
反倒是变法派的王安石、章惇以及中立派宰相吴充,积极的去营救苏东坡。
王安石是变法派唯一的领袖;章惇是王安石的得力助手,变法派中的大佬;吴充虽然是中立派,但也是王安石的儿女亲家。
后世的愚昧之人几乎没有人去追究是《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告发了苏轼,却都在骂是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在打击迫害苏轼。
前世被当副镇长的老婆离婚后,崔向东愤怒下铸成了大错,悔恨终生!几十年后,他却莫名重回到了这个最重要的时刻!他再次面对要和他离婚的副镇长老婆,这次,他会怎么做?...
简介我叫江羽,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而且多少?九份婚书!?...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妻子背叛,对方是县里如日中天的副县长!一个离奇的梦境,让李胜平拥有了扭转局势的手段!即将被发配往全县最穷的乡镇!李胜平奋起反击!当他将对手踩在脚下的时候,这才发现,这一切不过只是冰山一角!斗争才刚刚开始!...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