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去元城。”
虽说此时还没有形成后世的五姓七望,但已隐有端倪。
如河北的博陵崔和清河崔,及范阳卢氏,都已经算得上是河北世家大族数一数二的大姓。
世家大族可不是只有田产和钱粮,名为护院实为宗兵的私兵也不少。
再加上庄园自给自足,坞堡林立自保,说是自成一小国也无不可。
而这些特意被他放出去咬人的拓跋胡儿,看起来数量不少。
但却是如同被拔了毛的草鸡,连去碰崔氏和卢氏本宗的资格都没有,最多只能拿一些旁支打牙祭。
所以司马懿祭出的拓跋氏这把刀,第一刀砍向的,并不是崔氏和卢氏,而是元城王氏。
元城本与邺城同属魏郡,但在曹丕称帝后,把魏郡分出去一部分,分置阳平郡,郡治就是元城。
春秋时期的鲁僖公十四年(前643年)八月,元城的沙鹿山在秋雨连绵中崩塌了,临河山体堕入黄河之中。
时晋国的史官为此占卜词曰: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鹿崩。
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兴。
《春秋经》、《公羊传》、《春秋传》等史书对此皆有记载。
六百多年后,正值汉宣帝在位,元城出了一位女子,此女姓王,名政君。
汉宣帝甘露三年,王政君在甲馆画堂给太子生下了一个儿子,同时也是汉宣帝的世嫡皇孙。
汉宣帝欣喜万分,亲自为其取名,在宫庭里摆下了欢庆盛宴,孙儿被他“常置左右”
。
这个孙儿,就是汉成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王政君也由侍女升为婕妤,再升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历经四帝,享国六十余年。
元城王氏自然也是跟着水涨船高,最后形成了“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
的局面。
王氏子弟里最出名的一个,叫作王莽。
没错,就是把王政君气得拿传国玉玺砸地,最后把传国玉玺摔坏了一个角的那个王莽。
虽说王莽的新朝不被承认,王莽本人最终亦是死无葬身之地,元城王氏的地位也跟着一落千丈。
但世家大族数百年风流,终究还是有其底蕴在的。
再加上后汉两百年的休养生息,虽说元城王氏再也没能复见前汉时的辉煌,但官至郡守者亦有之。
故而元城王氏虽说不能与崔氏卢氏相比,但称一个地方望族还是勉强够格的。
对于司马懿来说,元城王氏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又与魏郡相邻,离邺城不远,易于操控,正是拿来杀鸡骇猴的最好靶子。
-----------------汉延熙十一年,伪魏正始九年,河北阳平郡郡治元城发生兵乱。
兵乱这种事情,对于现在的魏国来说,本就是稀疏平常之事。
无论是河北还是关东淮南,随着魏国的屡屡战败,引得国内动荡不安,人心不稳。
再加上九品中正制的变味,两代伪帝连续被迫东巡,曹爽掌权,司马懿入主河北等等事情,导致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也在不断削弱。
朝廷控制力的削弱,为了维持地方稳定,又不得不加大对地方豪强和世家大族的依赖。
地方豪强和世家大族的势力于是越发膨胀,越发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颇有重蹈后汉末期螺旋升天自爆的覆辙之意。
这也是为什么就算是司马懿明明成功入主河北,但在很多时候,却对河北世家大族无可奈何的原因之一。
皇权不下乡还算是好的,现在大魏官府的权力,最多只能局限于一城之内。
就算是赋税这种朝廷命脉,都是掌握在大族手里。
而地方豪强和世家大族,居中隔绝了官府与百姓,欺上瞒下那就是理所当然之事。
他们甚至与地方官府勾结,极尽压迫百姓和屯田客之事。
前世被当副镇长的老婆离婚后,崔向东愤怒下铸成了大错,悔恨终生!几十年后,他却莫名重回到了这个最重要的时刻!他再次面对要和他离婚的副镇长老婆,这次,他会怎么做?...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
阴错阳差中,仕途无望的宋立海认识了神秘女子,从此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巅峰...
林风因意外负伤从大学退学回村,当欺辱他的地痞从城里带回来一个漂亮女友羞辱他以后,林风竟在村里小河意外得到了古老传承,无相诀。自此以后,且看林风嬉戏花丛,逍遥都市!...